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電影] 血熱之心~同志站出來

 
改編自同名東尼獎得獎作品,故事敘述80年代初期愛滋病開始蔓延,紐約一群同志運動者和醫界朋友,試圖揭發這座城市拒絕承認愛滋病已經開始蔓延的真相……


*********************


HBO自製的電視電影《血熱之心》(The Normal Heart)將現今舉世畏懼的「世紀黑死病」-愛滋病戲說從頭。

電影一開始回溯到1981年,一個面臨「解放的十字路口」的年代-對於同志朋友來說,雖然社會普世價值的難以撼動讓他們活得壓抑,但他們藉由小群體脫離塵囂的方式找到短暫卻真實的歡愉天堂!

話說,本片倒退30年,除了精緻的呈現當年復古又可愛的男人裝束外,其實也有部份赤裸裸的時刻 ,尤其很多同志朋友對於外在體型都有嚴格的管控與要求,所以本片還蠻「養眼的」(謎:a…妳又把重點看到哪去了?)

 
當同志朋友沈浸在肉體、心靈的自由與滿足的同時,莫名的疾病快速的擴散在同志圈裡,並以極快的速度掠奪不分老少的寶貴生命!然而同樣遭遇絕大多數人此生都可能歷經的病魔糾纏的人生寒冬,同志朋友卻過得很沒尊嚴可言-「自覺正常」的大部分異性戀者將流行在同性戀圈的病厄視為可怕的傳染病,更甚者認為是違逆天神的懲罰,於是毫不留情的將出現病徵、可以直接辨識的同性戀者拒於門外!

片中演到一位男同志非常悲悽的死於愛滋病-為了要在死前趕回家跟母親見上一面,坐上飛機就遭遇機師拒飛的窘境;到院前死亡,母親見不到自己的最後的一面!醫院更因為歧視、不知道死因如何填寫,而拒絕開立死亡證明書,最終的作法是在用大型黑色垃圾袋將遺體包裹起來,然後就像清理大型垃圾一樣運到垃圾場丟棄!這段電影鋪陳,就今日眼光看來真的匪夷所思?!雖然我搞不清楚是真實遭遇還是灑狗血?不管如何,這段情節顯示同志朋友在那個年代是備受歧視;再觀30年後的今日,雖然社會多元開放,但同志朋友說到底依舊沒有得到真正平等的尊重,我們的社會實在還有進步的空間。

下半身癱瘓的Emma醫師(茱莉亞羅勃茲)是初期發現、投入治療並嘗試預防愛滋病的醫師,她呼籲同志朋友不要性交,最起碼在享受肉體解放的同時應該全程使用保險套,然而這個對於現代人來說十分稀鬆平常的衛教觀念,卻引起大多數同志的反彈,藉口發病只是個案,無法享受真正的性愛算什麼解放等理由,依舊我行我素,直到個案接連著更多的個案,還是有很多人像鴕鳥一般以為把頭埋進土裡就可以平安無恙。

世人大多愚昧,往往難以見微知著,更習慣安逸於平穩的生活,面對來勢洶洶的不知名疾病,認為「只要不是我,就沒有關係」;更因為如此的愚笨、懶惰與懦弱,讓少數挺身而出的捍衛者面臨的是更大的孤獨與艱難!

 
作家奈德(馬克魯法洛)從小就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然而在父母親的「刻意矯正」與哥哥的「毫無問題」之下,他被迫認為自己的與眾不同是一種骯髒的疾病,長年的陰影壓制與摧殘下,讓奈德成為一個「有著深深傷口的自由解放者」。

奈德眼看著一個接著一個同志朋友死於愛滋後,他無法忍受世界不公平的歧視或假裝公平的對待,於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團體向政府發聲,要求政府正視蔓延在同志圈裡的怪病並拿出相應有效的對策。只是在政府刻意忽略的擺爛態度下,奈得無法遏制自己的情緒,成了渾身短刺的刺蝟,進攻敵人的同時,也刺傷深深愛他、敬他的夥伴,尤其在他年輕愛人(麥特波莫)也感染愛滋病後,失落、恐慌、焦慮的情緒更加糾纏奈德理智,讓他變得更激進、更難以相處……

《血熱之心》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不陌生的抗爭運動-頗有近期台灣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行動的影子,或許應該說所有的社運都有跡可循,而不管是30年前的運動、抑或30年後的運動,同樣都是孤寂、偉大、必須…且會成為承繼歷史重要的一頁;而在每一場抗爭裡都存在鴿派、鷹派的分化與整合,大多數人(尤其是沒有參與運動者)傾向溫和的「循序漸進」,然而這不代表積極的表達與行動就是不可取的事情,畢竟真正站在創造歷史的這個點上,面臨各種方法的抉擇或許會打造出天差地別的未來?未來,我們無法正確預知,可能大是、也可能大非,但不管如何,最起碼我們都曾挺身而出去努力爭取過,所以不應該留有遺憾。

「抗爭」,是本片形式上很大的一部分,但……「愛情」更是本片實質上的血肉。奈德與愛人的相知相惜、甜蜜放閃讓人必須要戴上太陽眼鏡(笑),而遭遇困境時,奈德對於愛人的呵護與不離不棄都教人動容!愛情能夠純粹至此,是多少人此生追求而不得,所以面對這樣一段真愛,何須介懷性別、身份、地位……,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勇敢的緊緊抓住真正的幸福!

電影最末,真愛沒有結束、抗爭卻持續進行,同志朋友獲得了更多的權益,可惜愛滋病迄今無解!我們能夠做的只是關心、預防與持續不斷地研究,希望「世紀黑死病」快點終結!

電影預告:


不負責任的推薦指數:8.5

備註:Ryan Murp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