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試讀] 命運之惡~不一樣的歷史

教皇私生子胡安慘遭分屍謀殺,為了揪出兇手,教皇威脅胡安的情婦妲米亞塔前往伊莫拉去尋找兇手,並抓了她和胡安的私生子當做人質;來到伊莫拉之後,她發現,胡安的死,不但牽扯到伊莫拉公爵、教皇、甚至還包括佛羅倫斯公國、以及四處征戰謀生的傭兵軍團,一宗謀殺案竟然引爆出義大利半島上各公國的權力鬥爭,在層層黑幕下,倒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這個文藝復興時代最大的一宗懸案,在妲米亞塔遇到了,堪稱超越「新世紀福爾摩斯」,史上第一組破案拍檔:達文西和馬基維利兩人之後,案情直轉急下。在擅長科學醫學的達文西,以及擅長邏輯分析的馬基維利聯手下,兩人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而兇手和真相倒底是…? 

************************


《命運之惡》(The Malice of Fortune)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上,為文藝復興時期一樁至今未解的懸案(教皇亞歷山大最鍾愛的兒子胡安.波吉亞.甘底亞公爵遇害一案)填入另一種讓人頭皮發麻的判讀。

全書分為四部,其中第一部是本書女主人翁妲米亞塔寫給她兒子喬凡尼的信件,其餘則出於馬基維利(《君王論》一書的作者)之手。教皇亞歷山大以胡安的情婦妲米亞塔之子,即自己的孫子,威逼妲米亞塔踏上伊莫拉去尋找殺死胡安兇手之旅。妲米亞塔預料此去凶多吉少,於是提筆紀錄下她不堪的一生、以及此途中所見所聞,告訴自己的兒子「……縱使你覺得這些字像劣酒,也請你喝下它。然後凝視你所愛的人的眼眸,試著去看我對你的愛的倒影,那愛沒有終點。」因為來不及陪伴兒子成長,怕他在往後的人生忘卻母親對他的想念與關懷而有偏差、也怕他無法活得光明燦爛,所以妲米亞塔赤裸裸的剖析自己,在輕聲的絮語裡其實不難窺見她對於稚子的擔心與愛。或許妲米亞塔不是完美的人,但是誰也無法否認她絕對是偉大的母親!

看似被教皇步步威逼的落魄妲米亞塔,其實不失為一代奇女子,除了她對於幼子沒有終點的愛,還有她有資格竄起成為胡安女人的寵妓過往,都讓人在夾雜心痛的同時,不免嘖嘖稱奇!《命運之惡》以歷史上謀殺胡安的強力嫌疑人妲米亞塔為主軸,讓硬梆梆的犯罪推理案件有了柔和的焦點--既有母愛、又有愛情,還順道帶出了16世紀初寵妓文化的盛行,除了最上層的風流,還有最低層的下流--女人在文藝復興的潮流下,並沒有因為達文西的科學研究、藝術突破帶來新生,她們依然沒有自我,在當男人玩物之餘,只能用巫術去尋求卑微的天堂,可嘆的是最終真天堂未竟,換來的卻是令人不忍卒睹的生命盡頭,悲慘的命運依舊沒有奇蹟發生。

馬基維利接手《命運之惡》的篇章後,真相一步步揭露,在看著出乎意料之外發展的同時,也顛覆著他往後《君王論》裡的最佳楷模。而馬基維利的顛覆,是因為「……我捏造了我心目中的罕見能人:天賦義禀、判斷精彩、英勇無懼、深刻洞悉人的每一面的領袖。……成了我精心編造的騙局,為了一個良善的目的:拯救義大利。」人活在當世,所有的評論留於後人,可能是當權者的惡意扼殺,也可能是為了如(書中)馬基維利善的考量,所以流傳於後代的是種種的篡編,也因此歷史(人物)無所謂真實,看待歷史當然可以有各種解讀。

因為我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建築等瞭解遠遠高過那個時代本身--換句話說,我對於書中所提文藝復興時代胡安之死的懸案一無所知,所以閱讀本書的時候完全是探索新天地,不如我之前在讀同一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推出的《阿基里斯之歌》 那般熟悉愉快。「探索這新天地」的過程真的不是那麼輕鬆,除了這段歷史關於犯罪謀殺,搜尋真相的過程裡牽扯出來的是更多晦暗的權利鬥爭、陰謀詭計、巫術;再者作者採取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本段歷史,雖是為了加強故事的說服力與帶給讀者的震撼感,然而古人文謅謅、拗口的口吻,在看慣直白對話的我這個現代人眼裡,真的不是那麼好讀,往往很多對話/描述都必須琢磨再三,以至於無法一氣呵成的讀下去,但這般耗腦、費心的理解,也成了閱讀本書的樂趣所在。

不負責任的推薦指數:7

備註:麥可.艾尼斯(Michael Ennis),馬可孛羅文化,2014/04/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