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奉公守法的公務員發現自己得了癌症,開始反思人活著意義究竟為何?
***********************
《生之慾》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1952年的電影,更獲1954年柏林影展銀熊獎。
本片講述在區公所兢兢業業工作30年從未缺席過的市民課課長渡邊勘治(志村喬),某日發現自己得了胃癌將不久於人世,回到家中卻意外聽見兒子與媳婦打著他財產主意的對話,讓他更加灰心喪志,於是他乾脆連班都不上,從銀行領走了五萬元就「離家出走」。
在小酒館裡,他遇見窮困的小說家,他感嘆著自己一生只知道省吃儉用,連為自己買一杯酒的經驗都沒有,知道罹癌後,他為自己買酒,雖然不覺得好喝,卻可以藉由酒精暫時讓自己忘了許多事情。渡邊課長將手邊的錢送給小說家,唯一的條件就是要小說家教他該怎麼花錢!於是那一夜小說家帶著渡邊課長打小鋼珠、喝酒買醉、流連聲色場所,讓他體會到什麼是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一夜看似極樂的天堂生活,卻讓渡邊課長感到無限空虛。
渡邊課長回家的途中遇見公所裡年輕下屬小田(小田切美喜),小田開心的告訴課長她要辭職的消息,希望課長能趕緊在她的辭職信上用印,因為她已經找到新工作,趕著要離開那個日復一日了無新意的公務員生活。小田看著課長房間裡一張張盡忠職守的表揚狀,感嘆的說著:「真是太佩服課長能夠長達30年作那無聊的工作。」(大意)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渡邊的心,因為此際,渡邊也對自己過往30年對於工作、兒子的付出是否值得深深感到懷疑?!
直率、樂觀的小田深深的吸引著渡邊,所以渡邊課長帶著小田到處吃喝玩樂,此舉讓渡邊的兒子感到生氣,甚至對父親說:「你的財產我也有權利,你之前已經領走5萬,現在又為了個年輕女人神魂顛倒……」(大意)這話真的傷透了渡邊的心,更讓他將想要告訴兒子自己罹癌事實的話給硬生生吞回肚裡,只能拖著沈重的步閥離開他多年來悉心照護的兒子的房間,更甚著是真正的離開了兒子!渡邊的兒子用自傲又理所當然的該死態度,將父親隔於千里之外,所以他直至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曉得父親罹患胃癌的事實,當然更不知道父親根本沒有與小田老少戀。
渡邊課長總是糾纏在小田身邊的原因不是出自於愛,而是因為他羨慕小田年輕、熱情、健康,他問小田:「到底是什麼秘訣可以讓妳活的如此開心?」(大意)小田說:「我只是吃飯、工作而已」,小田還一邊拿出在工廠製造的兔子娃娃說:「我就是『製造』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開心!」 渡邊課長開始回顧過往30年的公務員生活,會活得乏味就是因為他總是被動在文書上蓋上自己的印章,而從未想過自己用印這個動作能夠製造出些什麼?於是渡邊回到工作崗位上,運用自己課長的權力去幫助婦女會完成蓋公園的計畫。
五個月後, 渡邊的喪禮上坐滿了弔唁的人,其中有裝模作樣的政府高層、軟弱的公所同事,還有帶著孩子、哭紅雙眼來拈香的婦女們。婦女會當初要蓋新公園的計畫終於完成,社會大眾對於公園的興建一面倒的給予好評,於是喪禮上的政府高層搶著跟死人爭功,而多數的公所同事竟然默不作聲!其實我蠻好奇60餘年來,日本的、台灣的政治究竟進步了多少?為什麼這樣的老情節看在我這現代人眼裡還是覺得異常的熟悉與正常呢?(苦笑)
隨著高層前腳離開,渡邊的同事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起五個月前渡邊驚人的轉變,家人以為渡邊是因為臨老入花叢而有了幹勁兒,只是隨著每位同事過去五個月片段記憶裡的渡邊被拼湊出來,大家才發現渡邊的轉變是因為他早就得知自己不久人世,而公園計畫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拼」,恍然大悟的兒子拿著老父親遺留的帽子傷心,而其餘早已喝醉的同事也高喊著要效法渡邊打拚的精神。只是隨著喪禮結束,公務員們回到已經換人當市民課長的工作崗位上,一切事態如舊,他們依舊蓋著印章--漫無目的蓋章瞎忙,遇到事情照舊推諉,渡邊課長的拼博精神早已隨著喪禮的結束而不復存在!
隨著高層前腳離開,渡邊的同事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起五個月前渡邊驚人的轉變,家人以為渡邊是因為臨老入花叢而有了幹勁兒,只是隨著每位同事過去五個月片段記憶裡的渡邊被拼湊出來,大家才發現渡邊的轉變是因為他早就得知自己不久人世,而公園計畫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拼」,恍然大悟的兒子拿著老父親遺留的帽子傷心,而其餘早已喝醉的同事也高喊著要效法渡邊打拚的精神。只是隨著喪禮結束,公務員們回到已經換人當市民課長的工作崗位上,一切事態如舊,他們依舊蓋著印章--漫無目的蓋章瞎忙,遇到事情照舊推諉,渡邊課長的拼博精神早已隨著喪禮的結束而不復存在!
雖然我看得電影不少,但這是我初次接觸黑澤明導演的電影(我果然還不是電影咖),一開始觀看黑白畫面的時候還真是不太習慣(畢竟我是現代人啊!),只是電影故事與拍攝手法倒是讓我感覺很「現代」,雖然講述一個人在老年罹癌的嚴肅故事,可是在導演點到為止的巧妙鋪陳下,感傷氛圍並不濃厚,甚至帶著相當高的趣味-- 渡邊課長一個人去醫院,在等待看報告的時候遇到了多嘴的病人戳穿了(當時)醫生宣佈離癌的慣用技巧,使得渡邊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過程相當令觀眾啼笑皆非!雖然導演在大地方利用黑色幽默轉化了悲傷情緒,卻在更多小地方去擴張了悲傷的強度,像是渡邊因為妻子遺照、擋門的棒球棍等憶起當年妻子過世後自己獨自扶養兒子成長的一幕幕,搭配上渡邊不斷吶喊兒子的名字,彷彿告訴觀眾渡邊是如此認真的付出一生,可是現在再多的呼喚都無法抓緊過往的每一幕,也抓不住現在就在面前的兒子,而渡邊看似踏實的每一天,其實如同迴盪在過往記憶片段裡那一聲聲的呼喊一樣,飄渺、虛無!
《生之慾》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還有渡邊回憶妻子出殯當天的情景,他與兒子在下雨的日子透過搖擺著雨刷的車窗目送著就在前方妻子的靈車,看著雨點不斷飄落、雨刷不斷的擺盪,其實真正朦朧不清的是生者早已淚乾的雙眼,彷彿悲傷永遠都不會止歇!剎那間,妻子的靈車拐進了小路,兒子喊著母親不見了!對,死亡就是悲傷、朦朧、還有永遠的消逝。短短的一幕送別,卻讓我徹底的揪著心在看,真的是相當殘忍的溫柔啊!(苦笑)
本片拍得最有趣的還有片末靈堂前眾人弔唁的片段, 它除了是直接嘲諷生者與死者爭功,還藉著眾人記憶去倒敘、零碎的拼湊出渡邊課長死前的最後五個月。不透過直敘的方式去展現渡邊生前最後的片段,導演反而選擇了一般人最討厭(?)的倒敘及零散感,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抽絲剝繭的呈現方式像是拼圖一般,在大家一片一片將記憶拼圖擺在對應的框架裡,逐步展現的全貌更能吸引人(不論是劇中人,還是我們這些觀影人)--真的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尤其當我們置入最後一塊拼圖:「渡邊在生前早就知道自己罹患癌症。」隨著恍然大悟而來的是更多的(同事)惋惜與(兒子)懺悔--再次提醒為人子女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將是終生憾事。靈堂前的鋪陳與敘事橋段,讓本片多了推理的爆點並且將悲傷與嘲諷都推向了最高點,稱得上是神之一手!(笑)
《生之慾》透過渡邊課長罹病後的反思與轉變,我們瞭解:看得到生命的盡頭與懂得時間的寶貴,才能讓人亟欲追尋活著的意義。片中的渡邊認真的當了30年的木頭人,在生命尾聲前他才驚覺自己不想死,細數過往才發現自己從來都沒有好好為自己活一次,所以他看似可笑的去問陌生人應該如何花錢?去問年輕下屬怎麼樣才可以活得開心?雖然問題看似簡單,但是我深信很多觀影人在聽到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覺得深深打中了自己的心,而突然覺得酸酸的--即便時光推移了半世紀,我們還是有太多人都像片中的渡邊一樣,一直以來都是庸庸碌碌,總是為他人辛苦、為他人忙,卻從來都忘了問過自己到底要得是什麼?人生,如同片中渡邊課長哼唱的小曲:「生命短暫……趁著熱情還未消卻,趕緊去把握吧,因為今天將不再來,而明天也不知道如何?」(大意)電影裡透過渡邊呈現的人生,大半部是晦暗與悲慘,但是他在餐廳裡想通自己的人生可以被把握、被創造的同時,導演巧妙的運用了隔壁桌年輕女生慶祝生日所有人大唱生日快樂歌曲的片段,意味著渡邊的「重生」--一個人只要還活著,永遠都有重生的可能,只要我們的心上還有鬥志、還有熱情,我們隨時都能活得閃亮耀眼!
渡邊課長決心去蓋公園讓他雖然拖著病體,卻活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朝氣,短短五個月就讓他達成過往30年公務員生涯從未有過的成就。生命或許短暫,但是我們所能做、所能留下可以造福後世的東西,將永遠代替自己短暫的肉身去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去存活在別人的心裡!渡邊看似悲悽的離世,其實不然,因為他懂得生命的意義、自己的使命,所以他活的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清醒、快樂!
片末,渡邊公所同事在喪禮上伴隨酒氣高漲的情緒褪去,他們又過著昔日的死公務員生活,繼續只管自己的門前雪,這樣的結局呈現出來的是世人多數還是愚昧,永遠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知死期不知振作。渡邊精神看似曇花一現,但它卻深深的被藏在公園裡孩子嘻笑的每個角落,可能或多或少還留有一些殘渣在其他人的心裡(?),但不管是否有人真的繼承了渡邊精神都無所謂,因為渡邊開始公園計畫,要得是「製造」一個東西,讓自己能夠每天都開心的活著,事實上他也做到了,他最終成就了自己!而戮力奔波的結果,在他最終的計畫裡顯然並沒有包括「希望去影響其他同事」這一個項目。
看完《生之慾》,我開始想著:「我們究竟是渡邊,還是渡邊的同事?」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困難,因為生命的意義是可以被創造的,究竟是前著還是後者,端看我們要如何取捨罷了!
電影預告:
不負責任的推薦指數:9
備註:
1、黑澤明導演
2、感謝親愛的Celia學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